自媒體時代的紅利期一浪又一浪,有人戲稱:“如果你2010年沒有抓住微博的紅利,2013年沒有抓住微信的紅利,2017年沒有抓住抖音快手的紅利,那么這一次,你一定不能錯過微信視頻號的紅利期?!?/p>
那么微信視頻號帶貨前景如何?想要入門視頻號做直播帶貨可以嗎?如果是新手怎么做直播帶貨?本文從以下幾個方向闡述我們對于微信視頻號生態以及變現的理解。(全文3000字,閱讀時間約5分鐘)
微信視頻號可能是所有人,依據自己的職業和興趣一個新手怎么做直播賣東西,進行變現的最好平臺。
為什么這么說?
一、微信視頻號基于私域流量建立、但同樣擁有廣大的公域流量
很多人認為視頻號就純是私域流量,這個理解是有問題的,我們看視頻號的頁面,它分為了“關注”、“朋友”、“推薦”三種視頻觀看入口:
“關注”很簡單,你關注了誰,你肯定就直接能看誰的內容;
“朋友”也很簡單,朋友點贊了什么視頻、觀看了什么視頻、分享了什么視頻,你也能直接地就看到;
而“推薦”就是微信視頻號推給你看的內容,這個可以簡單理解為抖音和快手的算法推薦,由系統或平臺推薦和分發視頻給你看。
我們再來看一下關于“私域流量”較為通俗的定義:
私域流量指企業能自主運營,可以反復自由利用,無需付費,能隨時觸達的流量資源。
基于這個定義一個新手怎么做直播賣東西,我們通過視頻號觸達用戶的方式,其實是既包含了私域,又包含了廣域的?!芭笥选秉c贊可以理解為私域觸達的方式。
而其他二者則是類似于抖音的相對廣義的流量池,這也是微信視頻號與公眾號相對區分開來的一個比較大的改變,微信相當于把自身龐大的用戶量開放給了視頻號團隊,其廣度不言而喻。
二、微信已成為社會網絡的基礎設施,視頻號是新一代“傳話筒”和“故事會”
微信視頻號是基于人的社交網絡和社交關系長起來的一個平臺,而不是憑空說,我做一個內容平臺把內容推給你看,然后我再得花時間花精力物力財力教育你:“哎呀!你得用我的平臺看內容啊,我上面有好多好多好看的內容?。 ?/p>
并且在這方面,騰訊已經有過幾次前車之鑒了,比如大家經常拿出來調侃的微視。
但,微信視頻號這件事的邏輯,跟騰訊要建立一個短視頻平臺去吸引用戶使用的邏輯不一樣。
我們回過頭來仔細想一想,你或許可以卸載掉微信、快手,但你不會輕易去卸載你的微信,為什么?
因為微信其所代表的,已經不僅僅是一個通訊軟件了,而是你的身份、你的名片、你的社交網絡,你的社會關系、你的社會生活、生產和消費關系等等等等,這些一切都在微信上發生、進行和沉淀。
那么基于微信這套社會人際網絡基建,長起來的內容生產和消費建筑——微信視頻號,現在達到什么一個情況了呢?根據新的報道數據,騰訊微信視頻號的日活目前已達到4.5億,人均時長35分鐘,今年底有望達到6億日活。
移動互聯網的文字內容時代,微信的微信公眾號這個產品牢牢地吃下了半壁江山,而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不可逆的視頻內容時代了。
由讀文字到看視頻,這一輪用戶習慣的改變,抖音快手可能是先行者,而現在微信視頻號在這條賽道上的優勢也越來越明顯。
再講個細分場景,其實大家肯定都受過這種形式的內容洗禮,比如當爸媽刷到朋友圈一篇文章《熬夜有多傷身?一定要提醒你愛的人這三點!》后,會馬上會轉發分享給你。這其中有什么含義?這是爸媽在表達對你的關心。
更深一層次的邏輯是什么?是微信太接近我們普通人的生活了,我們所有的社交意圖都可以通過微信上的一個表情、一篇文章、乃至一篇視頻的方式來告知對方。
以前父母分享是公眾號圖文,現在父母分享的是視頻,新一輪的視頻號的內容將成為我們的社交貨幣、我們閑聊雜談的話題來源、我們情緒宣泄的出口……
因此,也有很多電商服務平臺涌入視頻號,并且堅定地,跟進視頻號生態成長。
說到帶貨這件事,接下來必須得聊聊,很多人都關心的一個點了,就是,微信視頻號變現。
三、微信視頻號有哪些變現方式?
縱觀市面上的多種變現方式,能夠直接嫁接在視頻號生態的,無非還是廣告、帶貨、打賞。
1、打賞
打賞是C端用戶主動權最高的一種變現方式,讀者或觀眾喜愛某一個創作者,就可能會給其打賞,視喜愛的深度和廣度,打賞的金額也有多有少。
在這方面,秀場直播是在這一塊做得比較深入的,也是跑了很多年的商業模式。但是秀場直播的風險點也一直存在,打賞純靠“土豪”大哥賞臉,而且這種秀場直播容易打擦邊球,很多政策上肯定不容易支持。
那么純靠短視頻或者直播打賞來變現,似乎也不是長久之計。
2、廣告
那么我們再來說說廣告,現在只要通過內容積累了一定的流量,都有可能接廣告進行變現。
目前視頻號上,大家可以隨意拿出手機來刷一刷,10w+點贊的內容已經非常常見了,但是似乎很多品牌方、廣告主和廣告商一直在觀望的狀態,沒太搞懂視頻號怎么投廣告。
一方面確實視頻號的整個商業化的生態還不是非常完善;而另一方面,很多微信視頻號的創作者,尤其是原生創作者,也確實不是很清楚怎么高效地接廣告變現。
愛逛買手店正好最近也做了一點點小嘗試,愛逛買手店聯合品牌方和機構方一起做了一場帶貨打榜挑戰賽,通過話題打卡的方式吸引創作者來進行內容創作和帶貨。
很直觀的結果是,品牌方在在視頻號生態的熱度翻了三四翻,視頻號創作者拿到了廣告費,并且通過帶貨拿到了傭金分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