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10在電影分類中被歸類為喜劇電影,但僅憑其中的“笑點”不足以讓這部電影在豆瓣上獲得8.3的高分。這部電影有一兩個周星馳大部分喜劇片的影子。雖然它很有趣,但它對人性有深刻的思考。
電影中,四位性格迥異的老師正在一所鄉村學校進行鄉村教育實驗。條件可能相對艱苦,但四位老師似乎樂在其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四位看似“高尚”化身的老師,都參與了一件與“高尚”相悖的事情,那就是為了多拿一份工資,謊報一個叫“盧德水”老師的存在。初衷是為了補貼養毛驢的錢,因為他們學校環境艱苦,水非常匱乏,需要用毛驢運水。于是他們謊稱有一個英語老師叫“呂德水”,諧音“驢得水”。
而這個不存在的“陸德水”老師的工資,大多用于他們個人的開銷,比如做衣服的布錢,自己修眼鏡的開銷。于是,四位看似“高貴”的老師的利己主義人格就有些若隱若現了。
103010劇照:四個小學老師和校長的女兒(右圖)
其實這部電影雖然是喜劇,其實更多的是四個老師墮落的悲劇,但最尷尬的還是小學唯一女老師張一曼的悲慘遭遇。從電影結尾的槍聲來看,她應該是自殺了。
張一曼是這部喜劇里唯一一個瘋狂的,可能會給她生命的悲劇人物。是因為她受不了“陸德水”鬧劇中周圍人的辱罵嗎?可能有這個原因,但如果深入思考張一曼的性格特征,我們不難發現,她似乎是因為被侮辱而抓狂。其實讓她抓狂甚至自殘的原因是她看清了現實。
張一曼的性格是“追求自由”,這也是她來到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教書的原因。但她為了說出“陸德水”的謊言,前后被脅迫了兩次。在這兩次威脅中,她意識到自己從未獲得過自由。你所認為的自由只是一種幻覺,而讓你深陷自由幻覺的是你不顧他人感受追求絕對自由的利己主義。
《張一曼》劇照
要知道,“自由”和“放縱”只隔著“私利”。利己的自由,不再是值得贊美的“自由”本身,而是害人害己的可悲“放縱”。
1.渴望自由的“張一曼”的兩次脅迫。在這部電影中,張一曼的性格有一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由”沒有錯。相反,很多人因為各種顧忌,缺乏追求自由的勇氣,但張一曼有這種難得的勇氣,這是張一曼的閃光點。然而,當追求自由和自我利益混在一起時,自由可能會成為一種幻想。
絕望之后,人們看到了自我主義背后操縱自己的手,然后恍然大悟。本來他們以為自己是免費的,其實早就被“利益”操縱了。想必最后張一曼發瘋甚至自殘的原因,很可能是看到了自己在兩次逼問中變成了“牽線木偶”的事實。
據說張一曼的兩次威脅,都與電影中冒充“陸德水”老師,應對教務處特派員檢查的“銅匠”有關。
遇到“特派員”開會,特派員就是頭上纏著白紗的那個。
從電影的劇情來看,張一曼一開始是和銅匠有關系的。一方面是為了“睡”銅匠,和通訊員合影,讓學校拿到教育部的補助。另一方面,這可能是由于她對銅匠的好感。所以,就她和銅匠的“睡衣”而言,她不是被脅迫的。然而真正的強制,卻因為這件事而生根發芽。
(1)第一次脅迫后張一曼是“牽線木偶”的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第一次,銅匠的媳婦發現銅匠不對勁,認出銅匠在外面有女人,就去學校大鬧。恰好特派員又來視察了。為了防止銅匠假冒“陸德水”為師,只好安慰她。
于是校長要求張一曼為了學校的發展,顧全大局,承認和銅匠的關系。最后,因為另一位老師奎山培搬出了談話,“當年要不是校長幫了她,她現在還不知道自己在哪”,張一曼放下手中的針線活,向銅匠媳婦坦白。
她一坦白,就被銅匠的妻子侮辱了。其次,為了讓銅匠和兒媳過得好,她用一些殘忍的方式徹底傷了銅匠的心。
這是張一曼在電影中遭受的第一次絕對的“脅迫”,而這種脅迫來自于身邊老師的威脅。讓張一曼感到威脅的是從美國慈善家那里獲得資金幫助學校發展?不是,讓張一曼屈服的是裴魁山的一句話“如果不是校長幫了她,她也不知道自己現在在哪里。”
這是為了張一曼報恩?不,從張一曼背后瘋狂的情節和對自由的向往來看,這句話是威脅。言下之意,張一曼不合作,就沒有過去和現在的區別。
雖然影片中并沒有說清楚“張一曼”的本來情況,但從張一曼的瘋狂和他的性格特點來看,過去的生活束縛多于自由,束縛在過去,一般是張一曼的噩夢。
畢竟她對自由的追求更多的表現在男女關系上。這種男女關系中的自由,無論是片內還是片外,一般都是人們排斥甚至看不起的行為。所以我們不難推理,張一曼的前世很可能是屬于讓她害怕、恐懼,甚至失去生活希望的存在。
張一曼(左)、周鐵男(中)、校長(右)
也就是說,張一曼在這個農村小學的“自由”,真的和表面上的“自由”差不多。沒有人會對她武斷的男女關系指指點點,但事實上,當她的行為涉及到“學校利益”時,她表面的“自由”早已不復存在。
換句話說,以前的“自由”是因為她沒有侵犯別人的利益。當她的行為可能對他人的利益造成損失或帶來好處時,她是一個“牽線木偶”的真相就展現在人們面前了。
>
(2)張一曼遭遇的第二次脅迫:她在用自己的價值,來換取虛偽的自由
而張一曼所遭遇的第二次脅迫,則來自于銅匠的報復。銅匠一開始也是個單純純情的人,在銅匠媳婦找上門后,張一曼為了讓銅匠和媳婦好好過日子,甚至說銅匠在自己心里就是“牲口”。可能張一曼覺得,這般的絕情,才能讓銅匠和她媳婦好好生活在一起。
而張一曼的絕情,則讓銅匠徹底黑化。雖然大家向特派員承認沒有“呂得水”老師,但是特派員為了獲得美國慈善家高額的資助,好從中獲得利益,便依舊要銅匠繼續假扮“呂得水”,以此騙過即將前來視察的美國慈善家。
銅匠便以假扮“呂得水”為要挾,讓特派員懲罰張一曼。在特派員的槍口下,學校里面的老師對張一曼進行辱罵,還剪掉了她的頭發。辱罵也就罷了,當張一曼再次照鏡子的時候,美麗的秀發不再,頭上被剪得坑坑洼洼,有的地方甚至看得見頭皮,她大驚失色,捂著臉躲進了桌子下面。而后,張一曼就瘋了。
這一次脅迫,不止是張一曼自己已經了解到自己是提線木偶了,周圍的人,大抵都已經知道了。她在后面的情節中,差點被特派員帶槍的手下侮辱,而一旁曾經脾氣火爆,正義感十足的“周鐵男”老師卻因為害怕槍,而選擇無視。
經歷第二次脅迫以后,張一曼哪里還有一絲的“自由”,或者說,她一開始就沒有自由,只有價值。她在用自己的價值,換取那虛偽的自由。
她有姣好的面容,可以“睡服”銅匠心甘情愿假扮“呂得水”,所以,校長才默許她和銅匠發生關系;而后面,摧毀她,便可以讓銅匠繼續假扮“呂得水”,周圍人便也沒有過多掙扎地默許“摧毀她”一事。而后,她毫無懸念地被“摧毀”了,她崩潰了,瘋掉了,甚至從電影最后的槍聲來看,她自殺了。
瘋掉的張一曼
那么,張一曼究竟是因為什么而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呢?表面上,是兩次脅迫對她的傷害,實際上,是這兩次脅迫后,自己是提線木偶的現實讓她避無可避,這是向往自由的她所受不了的。所以,她會瘋掉,會自殺,不是難以理解。
那么,是什么造成她淪為提現木偶的呢?是她的利己人格。
二、放縱還是自由?自由假象下張一曼的利己人格
電影中的張一曼,不能說壞,她甚至還可以說是電影中犧牲最大的那一位,但是她的結局卻最慘。是什么讓她如此悲慘?是周圍人的翻臉無情?是周圍人的利己?這些因素有,但并非主要因素,造成她悲慘結局的,和她自身的利己人格有非常大的關系。
她追求自由,這沒什么不對,生而為人,誰又喜歡被束縛呢?但是,一個人追求自由,不等于可以為了自己的自由,去隨意招惹別人,等到別人會對自己的“自由”造成阻礙的時候,就不顧別人的感受,一把將人踢開。
這種情況就好似,心血來潮種下一粒種子,覺得種植讓自己很快樂,但是澆水施肥讓自己不快樂,于是就不管不顧了,最后種子死了。那么,這因為自己快樂,而種下種子又不管種子的行為,和殺害種子,有什么分別?
自己追求自由,絕對不是傷害別人的理由。人生在這個社會上,因為各自的社會角色以及各自的社會交往,人與人之間,會建立羈絆,人的肩膀上,會有各式各樣的責任。但是,并不是說,這種羈絆和責任,會讓我們不自由,因為自由,絕對不是放縱,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高度自律的基礎上的。
高度自律,讓我們把持心中的欲望,不至于在欲望的驅使下胡作非為。放縱,不是真正的自由,放縱的人,只不過是欲望的“奴隸”罷了。建立在高度自律之有理有節的自由,不會被欲望束縛,是真正的自由。很顯然,電影中的張一曼,她的身上不是“自由”,而是“放縱”。
無論是一開始招惹學校老師“裴魁山”也好,還是后面招惹“銅匠”也罷,是因為她對他們心生好感,因為她喜歡美好的東西,出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于是她與二人發生了關系。
銅匠(左),張一曼(右)
但是,當兩個人會對自己自由追求美好造成阻礙的時候,她便毫不猶豫地踢開對方,甚至不惜以傷害對方為代價。比如,她在知道“裴魁山”想和她好好過日子的心意以后,無視“裴魁山”的真情實意,依舊和鐵匠發生關系。這是張一曼極端利己的表現。
張一曼看上去很自由,其實不過是放縱罷了,而為了將自己的“放縱”進行到底,她可以傷害別人,對自己親手建立的羈絆不負絲毫責任,隨時抽身離開,這對于張一曼來說就自由了嗎?
這可不是自由,自由可從來沒叫人沒有責任感,張一曼的放縱舉動,實則暗示著她被欲望束縛的事實。
因為向往美好,所以她追求美好,于是看到美好的情郎,她就下手,但是她想一直追求美好的情郎,于是,一旦一個情郎會阻礙她追求另一個情郎時,她便會以近乎殘酷的方式,將阻礙自己的“過去式”踢出局。這無疑是一種自私,而且是深入骨髓的自私。
要說張一曼是享樂主義的代表也不為過,而她的自由與快樂,實則是建立在傷害他人的基礎上的,而所謂的隨心所欲,不過是她作為欲望奴隸的表現罷了,是她利己人格的深刻體現。
張一曼劇照
因為骨子里利己,所以不可能在人際交往上不被束縛,利己的人,為了讓自己處于有利的位置,往往會因為“利”,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而越在乎自己的“利”,就越是“身不由己”。
張一曼先是被強迫和鐵匠媳婦承認自己“招惹”了銅匠,后來又被強迫接受辱罵和剪頭發。她是為了學校的發展?還真不是。畢竟,當校長求她顧全大局,為了學校發展去和鐵匠媳婦坦白時,她都不為所動。真正讓她有所行動的,是來自“裴魁山”的警告。即“裴魁山”提醒她,她之所以能在這山村里的小學校這般隨心所欲,都是拜校長所賜,如果校長保不住學校,那么她將回到處處被束縛、被限制的過去。
所以,讓張一曼精神崩潰的兩次妥協,看起來是為了學校發展之大局著想,實則不過是為了維護自己“隨心所欲”的“放縱”罷了。
而至于她瘋掉的原因,大抵是因為,她可能真的覺得自己是自由的,但是,經歷了兩次脅迫以后,她才看清楚,綁在自己身上的枷鎖有兩道。
對外,束縛她的,是維護這個山村小學的發展,以此她才能隨心所欲,也就是說,一旦山村小學再發生什么事情,當需要她犧牲時,她會毫無懸念地再受到殘忍的脅迫。
瘋掉的張一曼
對內,束縛她的,是那份對自由的極端向往,而這種極端,實則是張一曼的欲望表現。這里姑且還是用自由二字吧,只是張一曼理解的自由,有些個“膚淺”,自由,可不是流于表面的“隨心所欲”,自由更傾向于儒家孔子之“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心境。很顯然,張一曼對內,是自己欲望的奴隸。
對內和對外都被這般束縛的她,自然讓她無法再回到“隨心所欲”的過去,她眼里的自由,不過是假象罷了。
因為利己人格,她早已被捆綁在了利益網當中,在利益交換下,她是周圍人的提線木偶,而促使她屈服于周圍人向她伸來之脅迫大手的,則是她內心的放縱。也就是說,她亦是內心欲望的提線木偶。認清這一點后,電影最后那聲暗示她自殺的槍聲,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三、《驢得水》之喜劇電影里的人性悲劇:自由與放縱,中間僅隔著利己
《驢得水》這部電影,雖說是一部喜劇,但是里面對人心之利己的諷刺頗為深刻,這更像是一部人性悲劇。其實,電影里面的每一個人物都十分有代表性,他們每個人的身上,尤其是小學里面的四位老師,我們都能從他們身上體會到一些高尚品格因利己人格而墮落的悲劇。
這里重點分析了張一曼的悲慘經歷,主要是因為張一曼在這部電影中,屬于結局最慘烈,而最叫人同情的一位。她其實是善良的,畢竟在傷害銅匠以后,她自言自語般道歉,說一句“對不住”;在知道“裴魁山”對自己動了真情以后,她知道自己不適合對方,僵持只會帶來更大的傷害,于是她果斷拒絕。
但是,她雖善良,在維護自己個人自由上,卻顯得極其自私。她太過于在乎自己的一時歡愉了,于是,即便她能夠預料到自己隨心所欲的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她也僅僅只是在短暫自責以后,依舊如故。
她的這種極端只顧個人隨心所欲的個性內在,實則藏著她的“利己”。因為真正的自由,絕對不是無原則、無條件的絕對無拘無束,真正的自由,是有理且有節的,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可沒有“放縱”那么強的“攻擊性”,自己的“自由”,如果以傷害無辜者為代價來維持,這絕對不是“自由”,而是一種放縱。
雖然“自由”和“放縱”表面上看都有“從心所欲”的妙曼,但是,若細細思考,自由是建立在高度自律上,是有理有節的,是不會傷人利己的;而放縱則不然了,放縱者行事更多是為了自己的無拘無束,僅僅在乎自己在自由中獲得的美好感受,而不管他人感受,即便這個他人,還是自己貪圖歡愉而招惹的無辜者。所以,從張一曼這個悲劇人物的經歷中,我們不難總結,自由與放縱,中間其實僅隔著利己而已,而放縱,不僅傷人,更是害己。
圖片來自網絡,喜歡請點贊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