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挖礦(Liquidity Mining)是一種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理財策略,用戶可以使用閑置的加密貨幣提供流動性,同時賺取手續費收入,類似于傳統金融市場中造市商的功能。
而提供流動性的用戶通常稱為流動性提供者(Liquidity Provider),簡稱LP。
流動性是所有金融市場不可或缺的一環,舉例來說:
因此,為了隨時因應這項需求,銀行需要隨時準備充足的「日幣」和「臺幣」,也就是提供充足的流動性。
相應的,銀行可以在每次兌換時收取一部分手續費,作為提供流動性的獎勵。
同理,在參與流動性挖礦時,我們也需要提供2 種以上的加密資產,讓買賣能夠順暢進行,同時收取手續費收入。
譬如我們可以同時投入「以太幣」和「USDT」這2 種資產,讓其他人可以隨時用以太幣兌換USDT,反之亦然。
幣價下跌是流動性挖礦的主要風險,一但提供的資產幣價下跌,即便算上「手續費收入」和「平臺代幣獎勵」,整體仍然有可能虧損,類似于賺了股利、賠了價差。
由于現今DeFi 平臺都是透過智能合約自動交易,一但智能合約被攻擊,最嚴重的情形是整個流動性池被掏空。
目前流動性挖礦都是在DeFi 平臺上運作,光是DefiLlama 統計的就有上萬個資金池。
如果想尋找收益機會,可以透過DefiLlama 的Yield平臺搜尋。
近幾年各大交易所陸續把流動性挖礦整并到平臺,提供用戶一站式服務,對新手來說是更簡單的選擇
提醒讀者,流動性挖礦的損益比較難以理解,需要具備一定知識才能上手,剛開始時最好用小額資金學習。
到此這篇關于流動性挖礦入門指南:5分鐘讓你成為DeFi 高手(2025 最新)的文章就介紹到這了,更多相關流動性挖礦指南內容請搜索以前的文章或繼續瀏覽下面的相關文章,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支持!
流動性挖礦最大的收入來自于手續費收入,取決于投入資產時設定的比例,一般來說從每筆0.01% – 1% 不等。
這些費用通常會按照比例在流動性提供人之間瓜分,譬如:
那么根據比例,你一共能獲得10 * 20% = 2 萬美元的手續費收入
雖然從提供流動性的角度來說,肯定希望手續費越高越好,但其他LP 總是會削價競爭。
也就是說,越高的手續費代表越少用戶會前來交易,因此在設定手續費之前仍需要觀察市況來決定。
為了鼓勵用戶前來提供流動性,許多平臺都會發行代幣,用來獎勵流動性提供者(LP)。
譬如在Curve Finance提供流動性,不只可以獲得手續費收入,還能獲得CRV 幣的獎勵。
無常損失是因市場價格波動而面臨的暫時價值損失,其本質是機會成本,只有在撤資時才會「實現」為永久損失。
只要2 種資產的「相對價格」,與你存入時發生變化,就會有無常損失,且價格波動越劇烈,損失比例越高。
無常損失的案例
套利者會進行以下操作:
調整后池內資產:變成28.28 ETH 和84,852 USDC(維持50/50 比例)
總價值:1.414 ETH x 3,000 + 4,242.64 USDC = $8,484.64
原資產價值:2 ETH × 3,000 + 3,000 USDC = $9,000
無常損失:($9,000 – $8,484.64) / $9,000 ≈ 5.72%
如果你想了解不同價格下的無常損失,可以透過現成的計算機估算:無常損失計算機。
相關閱讀推薦
最新資訊
最新游戲
開心消消樂2025最新版
查看生存戰爭2無廣告版本
查看攀爬俠老版本
查看無極限飆車2中文版
查看決斗之城華為版
查看賽爾號星球大戰官方正版
查看人渣scum單機版
查看公主連結Re:Dive2025最新版
查看越獄模擬器3D
查看熱門文章